11月28日,隨著第一批充填料漿被排入-426米礦坑,新中國第一車鐵礦石誕生地——鞍鋼礦業大孤山鐵礦生態修復工程正式投入運行,經歷百年開采形成的露天礦坑將逐步恢復原貌,再一次肩負起新時代新征程賦予的新使命。這是該公司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對公司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資源開發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大礦采場全景
鞍鋼礦業大孤山鐵礦具有光榮的歷史,是新中國第一座恢復生產的鐵礦山,開采出的新中國第一車鐵礦石冶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結束了新中國“有鐵無鋼”的歷史。多年來,共采出礦石3億多噸、剝離巖石8億多噸,為鞍鋼集團發展和國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經過連年開采,大孤山鐵礦形成了垂深400多米、體積2.92億立方米的深凹采坑,被稱為亞洲最深露天鐵礦。近年來,鞍鋼礦業牢固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把百年礦山的未來發展與綠色礦山建設緊密聯系起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擔當,啟動大孤山鐵礦生態修復工程,采用尾砂膠結固化回填大孤山露天采坑,使之逐步恢復到露采前的原始地貌,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發展良好局面。

據了解,工程所采用的尾砂均為該公司多家選礦廠產出的尾砂,此舉能夠實現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減少尾礦庫用地,為持續穩產增產發揮重要作用;露采坑采用尾砂固化回填后,將有效降低邊坡高度,阻斷露天坑與地下的水力通道,消除了露天坑垮塌造成的突水風險,有利于地下采礦安全,為未來大礦轉為井下生產奠定堅實基礎;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后,將逐步形成172公頃的農林用地,有效提高土壤固碳量和植被固碳量,進一步重建礦區的生態系統,為后續生態修復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生態修復技術的成功應用,將為鐵礦行業綠色發展提供借鑒。

該工程為鞍鋼礦業重點項目,于202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由管道輸送和生態修復兩部分組成。管道輸送工程年輸送尾礦量2800萬噸,輸送距離為14.6公里;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尾礦分礦系統、料漿制備系統、料漿輸送系統、露天坑排水系統及其它公輔專業配套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