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的突破性技術震動全球產業界。在這一浪潮下,柳鋼集團冷軋廠悄然掀起一場“效率革命”——一支由電氣工程師組成的AI團隊,正用一行行代碼與海量數據,重構傳統鋼鐵生產的底層邏輯。
走進C立方:
數字鋼卷背后的“智慧心臟”

▲冷軋廠C立方智慧管控中心
日前,筆者走進冷軋廠C立方智慧管控中心,映入眼簾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生產數據。藍光映照下,冷軋廠生產技術室電氣主任工程師朱旋正緊盯屏幕。“這是我們的AI‘數智鋼卷’平臺,每一卷鋼材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數據都在這里。”朱旋一邊介紹,一邊用手指快速劃過平板電腦上的圖表。筆者看到,出口卷號、酸軋噸鋼成品、成材率損失等數據指標,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不遠處,生產技術室電氣技術員吳達源與韋紅江圍坐在環形會議桌前,討論著一組異常數據。“AI分析顯示,這條產線某鋼種的成本偏差了2.3%,需要調整軋制參數。”吳達源滑動觸控屏,調出歷史數據對比圖。韋紅江補充道:“過去這類問題得靠人工篩查幾十張報表,現在AI把速度提高至按秒來計算。”

▲AI團隊成員分析研討AI數智鋼卷平臺提供的數據
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冷軋廠的日常。2025年初,隨著DeepSeek大模型發布,冷軋廠快速成立AI攻堅小組,解決冷軋工序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三化”轉型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承擔著將鋼鐵生產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的重任。
從“人跑數據”到“數據跑人”:
一場效率革命悄然發生

▲朱旋(中間)與團隊在分析成本數據
“以前做成本分析,每個鋼種、品規的報表都得手動開發,光整理數據就要耗掉一周。”朱旋回憶道。作為團隊負責人,他親歷了傳統生產模式的痛點。今年3月,團隊將首個AI模型接入鋼卷成本系統,局面驟然改變——基礎數據輸入后,AI“大腦”通過統計分析,自動生成成本最優方案,還能精準推薦產線匹配策略。

▲3月18日,朱旋在冷軋廠數智沙龍活動上,為青年職工科普AI知識并解答相關技能問題
這一變革背后是技術與管理的雙重突破。為了訓練“懂工藝的AI”,他們經常“泡”在車間,將老師傅們的經驗轉化為數萬條規則標簽。“AI不是替代人,而是讓人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更高價值的決策。”吳達源說。

▲繁忙吊運的冷軋鋼卷
成果很快顯現:冷軋廠噸鋼成本同比下降1.8%,排產效率顯著提升,更深遠的變化在于思維模式——不少冷軋廠員工開始使用AI,提出有針對性的AI優化建議。“連老師傅都開始用‘數據說話’了。”韋紅江笑道。
未來已來:
鋼鐵與AI的“雙向奔赴”

▲朱旋(中間)與團隊在生產現場調試AI數智鋼卷平臺
走出管控中心,朱旋指向遠處轟鳴的軋機,他向筆者透露,團隊正在攻堅如何將AI與數字鋼卷系統深度融合,未來鋼卷從生產到出庫的每個環節都將由AI動態規劃,目標是讓每塊鋼“知道自己該去哪兒”。
“這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產業生態的重構,數據在流動、系統在成長,AI真正的力量,在于它連接起散落的經驗與需求,讓整個組織成為‘會思考的鋼鐵’。” 朱旋說。
采訪結束,筆者隨團隊成員走出廠房時,已是傍晚時分。無人行車穿梭,隆隆作響的軋機仍舊有條不紊地運轉著,C立方智慧管控中心電子屏燈光明亮,代表AI優化建議的綠色光點如星群閃爍——在這座“黑燈工廠”中,一場由數據驅動的智造革命,正悄然書寫新的產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