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鎧甲”筑起健康防線
本報通訊員 張麗
4月的春風里,大河金屬生產基地傳來喜訊:一批600噸抗菌深灰銀彩涂板驚艷亮相。這批為戰略客戶量身定制的“鋼鐵鎧甲”剛下線,就經歷了一場“魔鬼考驗”:精密儀器當裁判,質檢專家做考官,從顏值到實力全維檢閱。最終,這批抗菌界的“六邊形戰士”以99.9%抑菌率的硬核數據下線,即將化身冷柜產品的“守護神”,為千家萬戶的食品安全“站崗”。
在這個全民健康意識覺醒的時代,大河金屬讀懂了消費者的健康焦慮。從居家空間到辦公場所,從醫院走廊到商場櫥窗,人們要的不只是“面子光鮮”,更要“里子安全”。為此,大河金屬的工程師們化身“鋼鐵俠”,打通產業鏈“任督二脈”,引入前沿生產設備和工藝,讓冷冰冰的鋼板變身“抗菌衛士”。近1年來,大河金屬連推14款高顏值抗菌彩涂板產品,2.5萬噸產品訂單量背后,是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出的信任票。
“我們的彩涂板就像鋼鐵界的‘青霉素’!”大河金屬創新中心負責人舉起實驗報告,“讓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健康殺手’無處遁形。”
在彩涂板的“江湖”里,大河金屬深諳“唯快不破”的生存法則。他們組建的“市場偵察連”常年活躍在各大區域市場,廣泛收集不同客戶群體的細微需求,并將之體現在產品上。車間里,跨部門搭建的產學研“特戰隊”發力攻克技術堡壘,加速推進彩涂板產品更新迭代,創新研發出多款行業領先的抗菌彩涂板產品。
如今,大河金屬抗菌彩涂板的應用舞臺早已不再局限于家電領域:醫院的抗菌墻板正在構建無形防護網,智能櫥柜的金屬飾面變身“24小時健康管家”。
“我們既要顏值擔當,更要實力圈粉!關注鋼鐵材料功能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是大河金屬產品創新研發的初衷和堅守。我們致力于摸準用戶的需求所在,從解決用戶問題、行業問題著手,注重提升用戶體驗。”大河金屬創新中心負責人指著流光溢彩的樣品墻說。在這里,每塊鋼板都是科技與美學的完美融合體,而揭開“高冷表皮”,里面藏的不僅有硬核科技,還有關注用戶需求的溫度和人情味。
稀土叩響醫療之門
本報通訊員 趙偉佳
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天津市腫瘤醫院、北京潞河醫院、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3月中旬,筆者走進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門廊上掛著的牌匾就像是一幅特殊地圖,標記著包鋼集團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醫療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張春霞與全國頂尖醫療機構的合作網絡。“稀土的價值在于應用,而應用需要跨界。”張春霞如此詮釋著自己的“科研哲學”。
從診室到實驗室的“解題邏輯”
張春霞的科研靈感,源于醫生的一句“抱怨”。
2022年底,因意外受傷,張春霞被送入診室,縫合傷口時,醫生隨口一句“縫線材料抗菌性不足”,成為她科研生涯的轉折點。當時,她剛入職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正在為如何將稀土特性與醫療需求結合而苦思。這次與醫生的短暫交流讓她意識到,稀土或許能成為解決臨床痛點的“鑰匙”——若將稀土抗菌性能融入醫用材料,將減少千萬患者的術后感染風險。
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敏銳,貫穿于張春霞的科研生涯。她帶著團隊走訪京津多家醫院,像“偵探”般收集著醫生的臨床需求:醫生戴著雙層手套仍被針刺穿,患者術前標記被意外擦除,糖尿病并發癥患者創面愈合緩慢……這些具象的痛點,都被她轉化為實驗室白板上的方程式。
“稀土+醫療”不是一場偶然邂逅,需要真正有人來讓兩者擦出火花。從外科手術用的稀土防針刺抗菌手套、稀土抗菌不銹鋼、稀土抗菌橡膠、稀土抗菌紗線、稀土抗菌罩衣等系列稀土抗菌產品到稀土促愈合醫用敷料、稀土醫用口腔洗液、稀土燒傷噴霧等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張春霞的團隊與10余家醫療、科研機構共建“需求直通車”,讓“研發課題”與“臨床需求”兩端同步更新。“醫院提需求,團隊做科研轉化,我們做的就是用稀土來解題。”她說。
從論文到產品的“轉化密碼”
實驗室數據漂亮,不等于市場買單。深諳其中道理的張春霞建立起獨特的轉化邏輯,科研的終極目標不是發論文,而是解決問題,只有“需求反哺研發”,才能真正讓團隊少走彎路。
她和團隊開發的稀土防針刺抗菌手套相比醫用膠皮手套的防穿刺性能提升了30%以上,被多家三甲醫院試用;開發的創口敷料在添加0.4%稀土生長因子材料的條件下,能夠徹底清除環境中存在的羥基自由基,并抑制其產生,后續在多家醫院的建議下,壓力損傷貼膜、促骨修復稀土助劑等研發項目也應運而生;就連稀土抗菌陶瓷杯的釉料粗細,她都邀請過許多人進行多輪多次的“手感”反饋。
借由一次生物與材料的交叉研究,張春霞窺見稀土在醫療領域的巨大潛力,她帶領團隊從零起步,讓稀土功能材料憑借抗菌、促進細胞修復特性,真正成為守護人民健康的“生命護盾”。而這背后的“轉化密碼”,是對需求痛點的敬畏與科學邊界的無畏探索。
從沃土到星辰的“稀土征途”
如果說“稀土+醫療”是一場關乎生命與未來的革新,那么包鋼集團則為這場革新提供了破土而生的底氣。
在張春霞的實驗室中,一支由“95后”組成的科研力量正以顛覆性的思維,重新定義稀土在醫用、農用、日用等多個領域的價值邊界。張春霞說:“集團公司賦予我的最強助力是研發團隊,作為醫療材料研發中心的主任,我能夠發揮最大權限參與到團隊組建過程中。”不僅如此,包鋼集團以“全鏈條護航”的姿態,為她的團隊提供政策支撐、資金支持,以及讓團隊放手挑戰稀土醫療領域“技術無人區”的耐心資本。
如今,稀土材料正從實驗室的微觀世界躍入產業發展的時代宏圖。當稀土醫用產品進入生物安全驗證終局,當稀土抗菌陶瓷杯走進千家萬戶,當稀土抗真菌農藥在新疆萬畝棉田進行驗證,每一步都踏在“稀土+”產業鏈延伸的鼓點上。當被問及未來,張春霞望著剛剛向筆者展示過的稀土醫療系列產品:“我們要讓稀土從礦產標簽升級為‘健康守護者’,把科研論文變成百姓用得上的好產品。”
這或許正是包鋼集團稀土產業發展的深意:讓“稀土+醫療”的星辰征途,既有尖端技術的鋒芒,更有普惠生命的溫度。
《中國冶金報》(2025年04月08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