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萍安鋼鐵技術中心,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他經常與團隊探討工藝技術標準,嚴謹細致地審核科技攻關項目立項與創效情況。他,就是該公司技術中心綜合管理科科長、高級工程師劉建萍。26 年如一日,他默默沉淀、努力拼搏,從一名軋鋼一線工人,逐步成長為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中流砥柱。
從一線工人到技術領航者
1999年,劉建萍加入方大萍安鋼鐵,就一頭扎進軋鋼生產一線。那里,鋼坯的熱浪,高速運轉的軋機,沒有讓他有絲毫退縮,反而激發了他對鋼鐵技術工藝的探索熱情。“那會兒每天泡在現場,跟著老師傅學操作、記參數,心里特別踏實。”回憶往昔,劉建萍目光灼灼。六年的一線歷練,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軋鋼現場技術經驗。
2005年,劉建萍調入技術中心,開啟了科研攻關的新征程。新的崗位帶來新的挑戰,他深知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于是,工作之余,他常常沉浸在專業書籍和前沿技術資料中,汲取知識的養分,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2014年,他主動請纓,投身HRB600高強度鋼筋開發項目。為攻克成分優化難題,他帶領技術團隊反復試驗,為驗證工藝穩定性,連續幾天守在軋機旁,觀察軋制過程。最終,成功實現4種規格高強度鋼筋的穩定生產,優化了產品結構,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015年,接到“提高加熱爐加熱效率工藝研究”這一市級支撐性項目的科研任務,劉建萍作為項目副組長,與技術團隊人員一起深入分析,研究改進方案。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和試驗,終于找到了突破的關鍵——調整空煤比參數。他全程跟蹤調整過程,確保每一個環節精準無誤。加熱爐這一工藝控制的突破,為企業帶來了約547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十余年來,他還參與主持了“HRB600 螺紋鋼筋配方優化研究”項目,采用V、Nb復合微合金化技術和VN合金替代V鐵工藝生產HRB600鋼筋,使鋼筋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該項目獲得萍鄉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鑒定。他參與主持了提高螺紋鋼筋定尺率研究、鐵標螺紋鋼筋生產工藝研究、提高鋼材產品打包質量技術攻關、多用途Q235盤條生產工藝優化研究、大直徑螺紋鋼筋質量技術研究等重要科研項目,其中成功開發新產品3個;作為骨干成員,他參與了新國標螺紋鋼筋生產工藝研究、螺紋鋼筋成分設計研究與應用等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了《一種直條棒材分散輸送輥道組裝置》等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依托科技創新,他不斷為企業開出提質增效的“良方”,促進了各工序節能減排、提質降耗,還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
科技管理點燃創新發展引擎
劉建萍不僅是方大萍安鋼鐵科技創新的實踐者,還是一名科技管理的推動者。他為企業組織編制了《30MnSi預應力鋼棒用熱軋圓盤條》《低碳鋼熱軋圓盤條》《軋鋼廠高線/高棒工藝技術操作規程》以及公司MES系統質量管理模塊《熱軋帶肋鋼筋內控維護標準》《錨桿鋼筋與精軋螺紋鋼筋內控維護標準》等制度,為企業生產工藝提供了詳細的技術標準和規程。
為激發團隊活力,他搭建起“公司—市級—省級”三級科研申報體系,2018年以來,每年組織立項40至70個公司級項目,并每年遴選20至40個項目申報萍鄉市市級項目,每年遴選和申報1至2個省級科研項目。其中,2020年,他牽頭申報的江西省科技合作專項《綠色低碳冶煉與循環經濟成套技術裝備開發及產業化》獲批立項,為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動能。與此同時,他大力推動企業科技管理研發信息化改革,將項目申報、經費審批、成果驗收全流程納入OA系統,讓企業科技管理“看得見、管得住、跟得上”。
“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讓創新之火永不熄滅。”從初入行業的青澀學徒,到如今的創新先鋒,劉建萍憑借著對科技的執著追求和對工作的無限熱忱,成為了鋼鐵脊梁上閃耀的科技之光,并榮獲“萍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他表示,將以創新為筆,以鋼鐵為墨,以匠心為紙,繼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李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