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球團公司供料作業區,有這樣一群與皮帶機朝夕相伴的守護者。他們日夜堅守在生產一線,用責任與汗水保障氫冶金系統的穩定運行。其中,由供球二組負責的Z2皮帶機作為供料中樞,既是生產鏈條的"咽喉要道",更是班組成員攻堅克難的主戰場。而這個曾經為?3#、4#高爐輸送塊礦的"老兵",卻在高品位球團礦運輸任務中遭遇了新挑戰。
原設計12°的陡峭傾角,本是塊礦運輸的利器,卻在運送球團礦時顯露弊端——每當輸送帶攀上斜坡,球團礦便因表面光滑、滾動性強的特性發生彈跳和滾落,通廊兩側時常出現灑落的“黑珍珠”,不僅給崗位人員點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還造成了物料損失,同時也給現場清理增加了難度。
這個問題如同“絆腳石”般給生產帶來諸多不便,也成為了組長李建軍的“心病”,為了盡早解決這一難題,他主動請纓,召集班組職工成立“攻關組”,打響了設備與物料的“對抗賽”。
自此,李建軍開啟了改造探索之路,他幾乎全天都泡在現場,時而查看設備與物料的接觸部位,時而與操作設備的職工交流,經過認真觀察、反復診斷,得到初步判斷——設備進料口設計與物料特性不匹配。得到第一手資料后,他迅速召開現場攻關會,大家圍繞問題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確定對進料口實施改造。
考慮到成本問題,李建軍和班組職工決定利用廢舊角鋼進行改造,他們在Z2皮帶機尾部出料口至皮帶爬坡前端支架兩側焊接立柱,形成支架。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需要精確測量、仔細焊接,每一個步驟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大功告成后,他們又巧妙地利用廢舊除塵布袋制作成密封軟簾安裝在支架兩側的橫向管路上,有效阻擋飛濺的球團礦。
“太好了,這些球團礦像接受檢閱的士兵一樣井然有序,再也不會在皮帶上亂蹦了!”改造后,職工楊繼河看著爬坡皮帶上有序通過的球團礦,高興地說道。
聽到職工們的反饋,李建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次改造堪稱“設備小改造典范”,體現了低成本、易更換、降勞耗等諸多優點,防跑料效果還極佳,每次上料僅有微量顆球團從軟簾與皮帶間隙撒落。據統計,改造后可實現每月回收有價球團礦物料近12噸,價值1.51萬元。
在這場設備改造中,一線職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保障著生產的順利進行,從發現問題到方案討論,再到廢料利用和改造實施,處處彰顯著他們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正是平凡的他們為企業發展不斷貢獻著力量。(曲麗娜 竇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