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潔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進入規模化退役階段,全面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能力尤為重要。小作坊式回收在電池回收行業長期存在,非法拆解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3月17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動力電池從“退役”到“再生”》節目,曝光了一些小作坊違規回收拆解動力電池的亂象,聚焦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目前存在的痛點難點。巴特瑞科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建議,從源頭加強規范化管理,強化汽車生產企業和電池生產企業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由汽車生產企業或電池生產企業統一回收后,交由白名單企業進行處理,從而避免退役電池流入不合規的小作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25%,大部分廢舊電池都流向了白名單企業之外的灰色地帶。這些企業缺乏生產資質和技術積累,經營粗放,生產過程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
小作坊生產成本低,往往采用高價回收的方式獲取資源。而白名單企業在廠房、設備、環保設施等方面投入較高,缺乏價格競爭優勢,這就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部分白名單電池回收企業產能“吃不飽”,盈利狀況堪憂。
長期以來,作為工信部白名單企業,巴特瑞科技技術儲備深厚、合規優勢顯著,一直在積極推動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規范化發展,參與起草了8項國家標準,依托自身擁有的“廢舊動力電池免放電拆解”及“LFP電池粉全組分再生”2項核心技術,成功解決了拆解過程中“電解液冷凝、電池粉塵污堵、反應收率偏低”等行業難題。目前,巴特瑞科技已實現安全環保無污染拆解,生產全流程無廢水、廢渣產生,廢氣被集中安全環保處理,其生產工藝先后入選《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等。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巴特瑞科技向相關部門建言,進一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強規范化管理,建立責任延伸機制、回收溯源機制、碳減排考核機制,推動資源再循環的市場化、規范化和可持續化發展。該公司還建議國家盡快出臺強制標準,提升地方政府和產業鏈鏈長企業對碳排放、資源再循環使用比例等指標的重視,從而促進新能源電池消費者或產業鏈鏈長企業推動資源再循環利用。
今年2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從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標準研制等方面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該方案提出,要強化全鏈條管理,著力打通堵點卡點,構建規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等目標和要求。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對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做出部署,釋放了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的鮮明信號。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提到,要實現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提質提速,離不開政府和行業協同共進。政府應立足產業落地,著重在法規完善和強化監管2個關鍵維度發力。在法規層面,構建系統全面的法規體系,清晰界定各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在監管層面,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監管力量,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網絡,規范行業秩序。而行業自身同樣需要積極主動作為,將加強自律擺在重要位置。
編后語
動力電池回收不僅需要適宜的政策環境,還需要電池拆解企業苦練內功,不斷優化工藝流程,耦合社會資源,降低運行成本,從而依靠產能優勢、設備優勢、價格優勢、環保優勢,逐步占據主導位置。電池破碎分選回收系統、材料分離系統需要加熱、冷卻等處理過程。從業企業需構建低成本產業鏈,降低綜合能耗成本。
從能源角度講,鋼鐵企業有豐富的能源、資源種類,有高溫蒸汽、低溫冷凝水、充足的氮氣等資源。動力電池企業拆解過程需要的高溫、低溫、保護氣體,鋼鐵企業都能提供。利用高溫場景,鋼鐵企業可以打造能源樞紐,以能源為媒介打造產業園區,突破行業邊界限制,實現能源的梯度利用,提升企業利潤率。
通過縱向產業鏈整合與跨行業能源協同,電池拆解企業與鋼鐵企業均可突破“環保即成本”的桎梏,轉向“循環即收益”的新范式。構建“技術革新-產業協同-制度激勵”三位一體的體系,才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躍升。
《中國冶金報》(2025年04月10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