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日(正月初四)起,盡管市場對于特朗普加征關稅一事早有預期,但頻繁變動的征稅額度依然掀起了不小的輿論高潮。美國通過炒作芬太尼對中國所有產品加征10%關稅、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再疊加2024年提高的“301條款”的 25%,在不考慮“雙反”征稅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的關稅壁壘已躍升至60%。中國鋼鐵如何見招拆招、積極應對?1月初召開的鋼協六屆七次會員大會給出了“理性看自己、冷靜看世界”的方法論。
自2018年美國揮舞關稅大棒至今,中國鋼鐵對美國直接出口的占比已不足1%,加之許多龍頭鋼企已快速調整出口策略,退出美國市場,因此,對直接出口的影響較小,重頭戲依然是間接出口,以及正在顯現的印度、韓國、越南等國的連鎖反應。不論美國加征關稅算的是經濟賬還是政治賬,鋼鐵國際貿易都將面臨一段艱難時期,中國鋼鐵須善用方法論,開好頂風船。
“理性看自己”,找準短與長。我國自2006年起便成為鋼材凈出口國,但鋼材生產始終堅持以滿足內需為主,每年出口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即使在2015年的出口峰值期也僅占比12.4%,遠低于全球20%左右的平均比例。不過,我們尤需理性看待國內階段性供需錯配、出口結構亟待優化之短,把握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政策、技術革命性突破機遇之長,握指出拳。
自2020年起,我國便提出,要加快構建以中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凸顯內需重要性。中國鋼鐵應緊抓“兩新”“兩重”等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機遇,挖掘滿足“內需”結構性調整機遇,同時,控制低端產量,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供需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這一點,需要加速產能治理新機制出臺、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等相關配套。
在優先滿足內需的基礎上,還應積極推動出口結構優化調整。首先,秉持“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意識,擴大出口市場多元性,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其次,建立出口自律機制。據悉,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正在推動對鋼坯出口加征關稅,低端產品出口將不可持續。地方應貫徹落實《2024—2025 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國發〔2024〕12號),研究嚴控未完成能耗指標的地區或企業低附加值基礎原材料產品出口,主動降低普通鋼材出口比例,限制鋼坯出口。鋼企及鋼貿商應堅決貫徹落實鋼協提出的“鼓勵高端、打擊低端、限制非法”出口原則,杜絕買單出口,推進恢復高端產品出口退稅。
“冷靜看世界”,把脈危與機。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歐美推動“制造業回流”,通過提高關稅、碳關稅(如歐盟CBAM)等手段限制中國工業品出口,中國鋼鐵急需危中尋機,全力破解“出海困境”。
反制措施必不可少。近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表示,自2025年2月10日起,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等加征10%關稅;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已將美征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向前回溯,中國在2018年的“337調查”中獲勝,證明了積極應訴的重要性。因此,中國鋼鐵行業可以通過WTO訴訟反擊不合理的反傾銷裁決,也可以通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一面對國際訴訟。
以新姿態融入國際供應鏈產業鏈。新關稅政策或引發全球鋼鐵貿易格局重組,加劇全球市場競爭,中國鋼鐵“出海”需有新姿態。一是以合作者的姿態。建龍馬來西亞東鋼專注生產當地無法生產的高端產品,是非常可取的明智做法。中國鋼企出海應以滿足當地需求為主,著力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避免與當地企業在低端產品上競爭。同時,部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擾動增多,但具備更大的協商空間。中國鋼企仍可通過帶動當地產業與就業發展,有效穩定并拓展“一帶一路”經貿關系。二是以引領者的姿態。我國正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國內外興起量產潮,下游產業對綠色低碳鋼材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中國鋼鐵應著力研發這些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產品,培育核心競爭力,超前布局海外市場,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巨浪在前,我國鋼鐵行業尤需在國際貿易競爭的新賽道上精準施策,打造新優勢、闖出新天地、展現新作為。(樊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