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攝影報道
“未來,不用去醫院做各種身體指標瞬間值的排查,僅在平時通過傳感器就可篩查癌癥早期,做到提前預防。”
“AI大模型在非晶高靈敏度傳感器開發中的應用,不僅加速了傳感器的研發進程,還提升了傳感器的性能和品質。”
“傳感器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智能化、小型化、多功能化是海洋水下探測識別需求的必然發展趨勢。”
……

圖為會場
2月28日,在廣東深圳召開的第四屆非晶合金絲材研究進展暨E-bike(電助力自行車)傳感技術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非晶絲傳感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與未來展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交流和探討,與參會者共饗這一科技盛宴。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非晶絲傳感器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互相成就,共同推動著科技的邊界不斷向前拓展。作為人工智能“感知器官”的非晶絲傳感器,以其高精度、高靈敏度和低功耗等特點,將各種物理量轉換為可測量的信號,為人工智能系統提供了感知外界環境和收集數據的能力;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非晶絲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強大的支持。
在醫療領域,非晶絲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電磁跟蹤定位、可穿戴與可植入設備及人體磁圖技術等,能夠實時監測人體的生理參數,如心率、血壓、血糖等,并將這些數據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傳輸到醫生或監護人的設備上,以便及時了解監護者的健康狀況。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非晶絲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可以得到更高效的處理和分析,從而提取出更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遠程醫療監測中,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生理參數,并根據這些數據預測患者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提前進行干預和治療。這種智能化的監測方式不是單純做到預警告知,而是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極大地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準確性。
在海洋勘測領域,非晶絲傳感器以其高精度、穩定性好、非接觸探測、抗極端環境等獨特性能優勢,正在逐步成為海洋水下機器人探測領域的新寵。在深海探測任務中,非晶絲傳感器能夠感知微弱的地磁場變化,實現水下機器人的精確定位與導航,并能排除干擾探測各種目標。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非晶絲傳感器還可以通過感知水下機器人的姿態變化和環境中的磁場、應力等物理量,為機器人提供實時的姿態反饋和環境信息,幫助水下機器人完成各種復雜任務。與會專家表示,在無人運動平臺下應用磁傳感器、海洋安全防護所需探測設備等方面,非晶絲傳感器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與此同時,AI(人工智能)大模型為非晶絲傳感器性能優化的開發開辟了新路徑。近日,有科研團隊通過AI大模型對海量非晶材料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成功預測了一系列具有優異磁敏感性能的非晶合金成分。這些預測結果不僅極大地縮短了材料篩選周期,還提高了材料的性能表現。借助AI大模型的指導,該科研團隊成功制備出具有高靈敏度、低噪聲的非晶磁敏感元件,革新了傳感器的制造工藝,為傳感器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在工業智能領域,非晶絲傳感器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電助力自行車傳動系統中,磁探頭可以感知由力矩導致的磁場變化,從而調控助力大小。這種高精度的感知能力為人工智能系統提供了準確的環境感知數據,使得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更加安全可靠。
展望未來,隨著非晶合金絲材制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非晶絲傳感器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更加深入和廣泛,也將在更多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期待,擁抱人工智能的非晶絲傳感器,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消息鏈接
第四屆非晶合金絲材研究進展暨E-bike傳感技術發展研討會召開——
非晶絲傳感器助力綠色出行
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攝影報道

圖為會場
2月28日,第四屆非晶合金絲材研究進展暨E-bike(電助力自行車)傳感技術發展研討會在廣東深圳召開。
會上,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院士郭源生致辭。郭源生、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孫保安、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黎嘉威、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非晶合金材料應用分會秘書長張華等12位專家做主旨報告。南京師范大學馬付勝老師、廣西師范大學楊真老師分別主持了上、下午的會議。
根據介紹,E-bike是一種結合了傳統自行車與現代電動技術的新型交通工具,可通過電動機和電池組提供輔助動力,使得騎行更加輕松便捷。而其使用到的非晶絲傳感器具有遲滯小、響應速度快、分辨率高、靈敏度高及功耗低等優勢,為E-bike帶來了更精確的控制、更智能化的功能,以及更舒適的騎行體驗。
作為研究單位,長春工業大學趙占奎教授介紹,非晶合金具有的大極限彈性應變、大磁彈性效應(磁致伸縮效應)、高磁軟性(低矯頑力、高磁導率)等特性,使得非晶絲材在E-bike扭矩傳感器上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不僅能夠動態快速響應高靈敏度檢測微小扭矩變化、用于高負載條件且高可靠性的扭矩傳感器設計,還可以利用非晶合金的高磁導率集中和放大磁場變化,屏蔽電磁干擾。
作為生產商,廣東省清遠市益百客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斌介紹,非晶絲傳感器在E-bike上應用,不僅能實現對扭矩的精準監測,還對溫度、壓力等實現精準監測,可以通過非晶絲傳感器做到萬物互聯、感知未來。同時,他也指出,非晶絲傳感器在E-bike上應用還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如在不同溫度下長期使用的可靠性需要進一步研究。
此外,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李潤偉(助理研究員李晟斌代講)、蘭州大學柴國志教授、朝陽市加華電子有限公司項目總師郭興玲、上海海空添馬傳感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丁樂慧、亞太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邱維明、北京銘新恒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宇展等與會專家圍繞非晶絲材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非晶絲材性能研究及開發制備等前沿熱點進行了分享、交流和探討。
此次會議由中電協非晶分會主辦,非晶中國大數據中心、鹽城碧姆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協承辦,來自非晶合金上下游領域的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企業的代表等近百人參會。此外,會議現場還設置了國內非晶絲材及非晶絲傳感器最新研究成果展示臺。

圖為展示臺(中電協非晶分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