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國五冶集團中標濟南市天橋區王爐北辛城中村改造項目,這一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的民生工程正式拉開帷幕。項目位于天橋區藥山街道,分南北兩地塊建設:地塊一(23萬平方米)北至永鼎路,地塊二(9萬平方米)緊鄰小清河北路,規劃建設用地面積7.85公頃,涵蓋32棟安置住宅及配套商業、教育設施。作為國家推進城中村改造的重點工程,項目承載著千余戶村民的“安居夢”,更肩負著優化城市功能、推動區域人口與產業協調發展的重任。建成后,不僅將改善周邊人居環境,還將通過新增就業崗位500余個、引入便民商業綜合體等舉措,激活區域經濟活力,成為濟南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
高效攻堅:智慧建造與節點突破??
面對1094天的緊迫工期,項目團隊以“起步即沖刺”的姿態,創新采用分區分塊澆筑施工法,將工地劃分為12個工區,依托BIM技術優化管線排布,減少施工沖突點50余處,提升效率30%。通過“日進度推進會+周例會”動態管控機制,統籌19臺塔吊協同作業、千余名建設者24小時輪班,最終于2025年1月6日提前15天完成“正負零”節點目標。這一突破得益于智慧工地平臺的深度應用:通過實時監測揚塵與能耗數據,聯動圍擋智能噴淋系統,實現降塵效率90%以上;預鋪反粘法防水工藝的引入,免去傳統保護層施工環節,縮短工期20%,節約成本200萬元。施工現場更以“花園式工地”理念打造,綠化帶與硬化道路交錯布局,智慧噴淋系統精準降塵,垃圾分類回收站配備智能稱重系統,太陽能路燈覆蓋率達80%,形成綠色低碳作業標桿。
??安全筑基:標準化管理與應急響應??
該項目以天橋區首創的“1415”標準化工作機制為核心,構建全方位安全管控體系:交警部門提出施工出入口“十個一”設施(爆閃燈、凸面鏡、減速帶等)和交通安全教育“四個一”標準;城管部門強化“六個百分百”環保要求(圍擋全封閉、裸土全覆蓋、道路全硬化等),形成14項交通安全規范和15項環保硬性指標。
在2024年12月27日承辦的天橋區觀摩會上,項目團隊展示了電子圍欄實時預警、人車分流標識系統、50米間隔消防器材存放點等創新舉措,全員簽署《安全承諾書》并開展應急演練,獲政府及同行高度評價。面對極端天氣考驗,項目團隊亦展現出卓越應急能力:2024年7月強降雨中,30分鐘內調集裝載機涉水救出橋洞被困市民;2025年3月暴雪紅色預警下,“抗雪救災突擊隊”1小時完成塔吊、深基坑隱患排查,3小時清理項目2公里內主干道積雪,并鋪設防滑草墊,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綠色科技:低碳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該項目將綠色理念深度融入建設全鏈條,以科技創新驅動行業標桿。在冬季施工中,項目團隊采用"巖棉被覆蓋+蒸汽加熱"組合技術,通過鋪設雙層巖棉被并輔以智能溫控裝置,確?;炷猎?10℃極端低溫下核心溫度穩定在5℃以上,強度達標率達100%;同時對砂石、鋼筋等原材料實施蒸汽預熱至10-15℃,從源頭規避低溫凝結風險。?
防水工程領域,創新引入預鋪反粘法工藝,通過將高分子自粘膠膜卷材直接與混凝土結構粘結,免去傳統保護層施工環節,減少材料損耗30%,節約成本200萬元,并縮短工期20天,構建起Ⅰ級防水體系。同時,項目在揚塵治理方面也同步升級,通過安裝25臺高空鷹眼攝像頭與60組PM10傳感器,實時聯動智慧噴淋系統,當監測值超過75μg/m3時自動啟動360°旋轉噴頭,配合霧炮車定點抑塵,實現降塵效率90%以上,相關數據接入天橋區生態環境局監管平臺,成為“三化治塵模式”標桿實踐。
??黨建引領:社區共治與責任延伸??
自2024年7月成立黨支部以來,項目以“黨建+”模式深度融合生產與社會服務:與藥山街道共建開展環境整治30余次,惠及3000余居民;2024年11月聯合黃屯社區推動“垃圾分類雙月行動”,增設標準化垃圾桶20組,發放宣傳資料500份,使社區垃圾分類準確率提升至85%。與天橋交警大隊、反詐中心共建“警企示范項目”,通過情景劇再現“冒充領導轉賬”騙局、班前會傳遞防詐知識等創新形式,覆蓋工友千余人,構建“宣傳-預警-處置”閉環機制。在2025年住建系統“開工第一課”活動中,項目團隊作為區域安全文化典范,系統展示智慧工地風險預控體系,為當地樹立了屬地建設新標桿。
從暴雨中的生命救援到暴雪中的破冰前行,從標準化安全管控到黨建引領的社區共治,中國五冶濟南天橋項目團隊以“五冶藍”為底色,書寫了一部融合高效建造與人文關懷的時代篇章。3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社區不僅承載著千余戶村民的新生活,更以“花園式工地”“低碳社區”等創新實踐,為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注入可持續動力。(鄭宇、王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