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喜 李雨臻
近日,首鋼水鋼煉鐵事業部制粉作業區用82天的時間,終于摸清了三期制粉電纜溝的“家底”,也疏通了隱藏在此處的“梗阻”。如今,經過清理后的電纜溝清澈見底,有人開玩笑說:“電纜溝亮堂了!現在電纜溝里的水都可以養魚了!”
自該公司4號高爐建成投產后,三期制粉電纜溝已有10多年未清理,溝里的電纜線均被厚厚的煤粉所覆蓋,很多地方電纜橋架被壓塌,有些電纜還會“打火花”,里面具體有多少電纜線大家都不清楚。“有一次,在生產過程中,原本10分鐘就可解決的接線接頭問題,結果排查了幾個小時才得以解決。”該作業區職工表示。
“由于電纜線異常復雜,且牽涉到三期制粉的所有設備和4號高爐控制柜等設施,牽一發而動全身,為做好電纜線清理工作,制粉作業區開了5次專題會,生怕影響高爐生產。”作為該作業區“何爽工匠場”領銜人,何爽至今仍記得當時的情景。
去年12月初,按照SQTI(水鋼全員快速改善)環境治理色區轉換、重大風險防范措施要求,“何爽工匠場”牽頭討論并拿出了方案。
為慎重起見,在動手清理前,該作業區做足了功課。為避免在清理過程中傷及電纜線,同時還能把工作做好,該作業區首先組織人員對電纜線所有的裸露點及有可能發生觸電、進水浸濕、漏電等情況的點位排查了一遍,并做好標記,再聯系電氣作業區專業人員對漏電的電纜線進行處理。之后電氣作業區進行第二次排查,制粉作業區又組織人員再次確認后,“何爽工匠場”及相關人員才開始著手處理電纜溝問題。
“清理工作開始時,大家都傻眼了,電纜溝里不僅有煤粉煤塊,還有煤油、油漆桶、石頭、焊條等五花八門的‘歷史遺留物’,越往下清理越復雜,需清除的垃圾過多不說,還極易因操作不慎破壞電纜線。”該作業區職工回憶道。
這一電纜溝深1.1米,寬0.8米,溝內橫亙著0.45米的電纜橋架,兩邊的空隙一邊為0.15米、另一邊為0.2米,人下去勉強只能橫著站,但無法轉身,鐵鍬、鋤頭等常用工具無法施展“拳腳”。于是,大家開動腦筋集思廣益,針對現場環境,“何爽工匠場”與檢修組人員“量身定制”了幾款特殊工具——找來鋼管制作耙鉤,便于在狹窄的電纜溝里掏雜物;用角鋼焊接可以托住電纜的“小座子”,為的是不讓電纜線再浸泡在水中;把鐵鍬兩邊鋸下,把底部焊卷過來再摳幾個小洞,便于在電纜溝內掏水、油污、淤泥等雜物……他們還為這些小工具的手柄穿上了膠管和膠套,防止破損的電纜線造成事故隱患。
“我們一邊處理問題,一邊整理電纜線并進行捆扎,再把它們整理到橋架上,電纜溝里石頭多,最重的有50多公斤,電纜橋架和人員站立受限,有些大石頭只能采取破碎的方式,一小塊一小塊地由兩人合力將其取出來,有些石頭還需要大家選取適合的角度才能取出來。”何爽介紹道。
由于設計局限,電纜溝沒有排水溝,時常會積水,該作業區還組織職工新增設了排水溝。
據介紹,此次制粉作業區職工共清理三期制粉電纜溝46米,不同型號的電纜85根;清理電纜溝積料130余噸,制作垮塌電纜線橋架10米,安裝支撐架座子5個;制作安裝電纜溝蓋板38米;覆蓋廢棄皮帶50米。
《中國冶金報》(2025年04月09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