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腹地和生態屏障,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在AI(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人工智能創新人才的匱乏制約了西部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加強西部地區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是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對于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后發展地區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檢測計量中心化學分析室化驗工楊正平認為。

圖為楊正平
為此,她建議,一要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高校學科建設與產業需求對接,支持西部地區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推動校企聯合設立實驗室或產業學院,實現“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探索“人才飛地”與本地培育雙軌機制,通過“柔性引進”方式吸引東部地區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到西部建立工作站,構建“候鳥型專家+本土骨干”的人才梯隊。
二要打造區域協同的產業創新生態。建設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等細分領域,推動科技成果中試轉化;依托廣西科技大學、廣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聯盟等院校、機構,在西安、成都、重慶、柳州等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西部城市設立智能制造中試基地。
三要深化跨區域協同與政策支撐。共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借助東西部協作機制,引入粵港澳大灣區技術資源,在西部城市尤其是與東盟國家經濟交流密切的城市設立分中心,聯合開展跨區域技術攻關和人才交流;優化專項政策與資金保障,設立人工智能創新專項資金。
四要聚焦特色場景賦能產業升級。鼓勵AI人才團隊挖掘產業應用場景,發展智慧文旅與民族文化數字化,結合西部地區工業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利用人工智能開發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提升文旅產業附加值;拓展綠色智能應用場景,針對西部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研發智能駕駛、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打造“智能+綠色”雙輪驅動的產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