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公布的項目數據匯總顯示,2025年初以來,河北、江蘇、山東、天津、河南、山西、福建、湖北、四川、甘肅、陜西等11省份已公布130項涉及鋼鐵行業的重點建設項目名單,其中部分項目已開工。這些項目呈現出諸多顯著特點,包括區域布局差異化凸顯、新材料嶄露頭角、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速、綠色低碳環保引領升級、產業鏈供應鏈聯動延伸、強化資源綜合利用等。它們不僅是當下鋼鐵行業實現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還是整治行業“內卷”、在細分領域探尋新賽道的突破口與試金石。
01
新建項目各有側重
河北位居數量榜首
從項目數量來看,河北位居榜首,共涉及34個項目;福建緊跟其后,有25個項目;山西位列第三,共有19個項目;其他省份項目數量分別為天津和河南各10個,江蘇8個,湖北6個,山東、四川和甘肅各5個,陜西3個。

在項目類型方面,產品升級改造與新材料項目最多,高達62個,接近總項目數量的一半;涉及已完成產能置換公告的續建或新建項目有16個,排在項目類別數量的第二位;設備更新改造和數智化項目建設共15個;綠色低碳環保項目數量為12個。此外,還涵蓋鐵資源項目、煤焦資源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等。

可見,不同地區依據鋼鐵行業發展特點,在新建項目上各有側重,區域布局差異化趨勢顯著。河北幾乎涵蓋所有項目類型,在省內在產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環保績效創A后,正聚焦數智化轉型、能效提升、低碳化與集群化發展以及產品提檔升級等方面,未來有望打造鋼鐵產業升級示范區。福建憑借沿海優勢,重點拓展不銹鋼產業鏈,新材料初露鋒芒,同時契合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出口需求。山西和甘肅依托鐵礦和焦炭資源優勢,四川和河北依托釩鈦資源優勢,從供應鏈切入,與鋼鐵產業聯動發展,實現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河南致力于高端板材產線建設,瞄準重型裝備市場,布局新能源賽道。湖北立足傳統硅鋼產品優勢,重點發展高端特鋼產品和汽車板材。山東聚焦細分領域產品賽道,填補地區產品空白,符合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要求。江蘇聚焦短流程電爐鋼發展,著力匹配長三角地區下游用鋼客戶需求,進一步強化鋼鐵產品的多樣性、全面性與高端性。多個固廢循環利用項目的建設,為行業資源循環利用難題、提高企業綜合收入提供了解決方案。此外,河北、天津、福建、陜西、甘肅等地還在鐵合金、儲能電池、有色新材料領域開展項目建設,在延伸產業鏈的同時,體現出企業多元化發展、尋找新增長點的發展思路。
02
“綠智”轉型投入大增
同質化競爭問題仍存
仔細梳理項目建設內容,可以發現,這些項目大多契合鋼鐵行業當前發展趨勢,不過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
從有利的方向看,第一,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投入大幅增加。鋼鐵行業正全面推進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發展,相關項目的建設恰逢其時。不過,由于需投入大量資金,新增設備的運行成本也較高,企業需高度關注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情況。此外,鋼鐵行業復合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第二,國內的鐵資源補充效應略顯不足。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12.37億噸,同比增長4.9%,創歷史新高。而同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生鐵產量為8.52億噸,同比下降2.3%。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仍高于80%,因此,加強國內鐵礦資源保障是改變這一局面的重要舉措之一。為此,在“鐵資源開發計劃”落地方面,應繼續給予較大政策支持。
另外,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產能置換項目仍在建設。當前,仍有部分已公布的產能置換項目處于建設或籌備建設階段,這些項目建成投產后釋放的產能,勢必會對鋼鐵行業減量化發展格局造成沖擊。經統計,有7個是短流程項目(其中河北有4個,江蘇、河南和湖北各1個),涉及新建11座電爐裝備,爐容最大的為首鋼遷鋼的160噸電爐,電爐數量最多的為黃石新港項目(共涉及3座100噸電爐)。此外,僅有邢鋼項目涉及非高爐裝備。
二是同質化競爭的態勢仍在持續。在同一地區,企業間的產品同質化競爭已成為常態,局部地區產品過剩引發的相鄰區域產品競爭也屢見不鮮。多家企業在產品轉型方面呈現趨同態勢,如從建筑用鋼向板卷轉變,從普通鋼鐵產品向鋼鐵新材料轉變,涉及產品包括釩鈦新材料、鍍鋅鎂鋁材料、電磁材料、簾線鋼、高端電工鋼、高強鋼、海洋工程用厚板鋼、航海裝備不銹鋼、不銹鋼精密材料等。
03
建議結合區域定位進行未來規劃
建立全國統一的鋼鐵建設項目清單
當前,鋼鐵行業正處于深度調整期,產能過剩與綠色轉型壓力并存,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筆者認為,新建項目應重點圍繞產品結構調整、產業鏈延伸、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等新質生產力有關領域,要高度關注行業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兼并重組、短流程工藝占比提升、產能有序退出等趨勢。同時,項目建設資金的來源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若自有資金占比過高,會影響到已有項目的現金流,為此,企業應在充分考慮風險的前提下,從銀行獲取部分融資。在此形勢下,鋼鐵產業若想打破現有發展瓶頸,須通過科學規劃區域定位、整合資源、創新驅動,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
具體來看,第一,建議進行未來規劃時考慮不同區域的鋼鐵發展定位。一方面,在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如在“十五五”鋼鐵發展規劃中,自上而下結合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特點,制定鋼鐵行業重點發展和轉型的指導意見。另一方面,各地區自下而上充分剖析自身鋼鐵產業優勢,持續整合內部產能,實現集群化發展。
第二,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鋼鐵建設項目清單。圍繞各地區的優勢資源、產業資源,實現區域內部資源高效整合,完善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鋼鐵建設項目清單,從源頭減少低端同質化產品的重復建設,打造多個鋼鐵產業示范園區,走綠色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道路,促進資源高效整合并向優勢地區流動,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工業產值。
第三,加大在創新、人才培養和政策資金上的投入。一是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并在成果轉化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二是重點培養行業急需的數字化、智能化、國際化復合人才。三是在產能退出、科技研發、鐵資源儲備、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設立專項基金,提供配套支撐與保障。(李新宇)
